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技师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适度论文范文写作 设计适度的问题空间促进学生的差异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适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7

设计适度的问题空间促进学生的差异,本文关于适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适度论文参考文献:

适度论文参考文献 广告设计论文毕业设计日志毕业设计设计投稿

【摘 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主要存在如下倾向:问题过多,缺乏思考性;指向不明,缺乏关联性;问题直白,缺乏启发性;问题浅显,缺乏挑战性.预留的问题空间要么太小,要么太大,都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高水平的问题应有一定的开放度和适度的问题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启发性、探索性、挑战性,设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

【关键词】差异发展;问题空间;启发性;探索性;挑战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6-0019-03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教学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提问”这一教学手段,都是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渐次展开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西方学者徳家默直截了当地指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可见,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成为制约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

现实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状况如何呢?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师设计的问题主要存在這些倾向:问题过多,缺乏思考性;指向不明,缺乏关联性;问题直白,缺乏启发性;问题浅显,缺乏挑战性.从给学生预留的思考空间看,这些问题存在两个极端:要么太小,即问题过于琐碎,探索空间狭小,思维水平较低,阻碍了学生发展;要么太大,即问题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过于笼统,学生心中一片茫然,探究一无所得,无法促进学生发展.又以问题太多、太碎最为常见.前段时间,我们在数学学科课例研究中对教师课堂“提问”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令人吃惊的是,教龄相差10年之久的两位教师,成熟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竟然是刚入职教师的2倍.说明教师越是经验丰富,越是不肯放手,习惯通过低层次、大密度、快节奏的提问,紧紧把控课堂.相关研究综述中提到,教师通常每分钟会提出1~3个问题.事实的确如此!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好的问题空间究竟多大,更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著名教育家泰德雷格将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分成三类:第一类,检查知识和理解类问题;第二类,鼓励学生去交流和思考的问题;第三类,管理类问题.他对近千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进行分析,三类问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8%、57%.可以发现,第二类问题,教师提问的比较少.这类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需要解释或证明一个结论、一种观点,通常比较复杂,需要学生更多地思考,是高水平的问题.我们认为,高水平、高质量的问题,应有一定的开放度和适度的问题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启发性、探索性、挑战性,设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是不同水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

一、放缓坡度,设计关联性问题

数学知识本身存在结构性、关联性,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渐进性、阶段性.因此,设计数学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层层推进,呈阶梯式上升,便于学生逐步把握知识的全貌、领悟数学的本质.否则,欲速而不达.

潘雪琪老师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思维弱的特点,连续设计了5个问题.

问题1:观察钟面上哪根针是秒针,秒针长得什么样?

问题2: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

问题3:秒针走一大格是几秒,你是怎样知道的?

问题4:如果秒针要走10秒,可以从几走到几?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问题5: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大家看到了什么?

这一系列关于秒的认识的问题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一般,层层深入、逐步递进,既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又能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于那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能认识;对于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提问,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去认识;对于那些有很大难度的提问,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去不断地加深理解.问题有层次性,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设计启发性问题

数学难学,在于它的抽象性,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超越了学生的认识高度.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我们“就近取譬”,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原型出发,设计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教学“平行线的画法”时,可以引入“推窗”的例子,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1:你准备怎样画平行线?(学生容易想到描直尺的上下两边,移动直尺画,但移有局限,容易移歪)

问题2:画出来的一定是原直线的平行线吗?(质疑:怎样移?学生感到困惑无助)

问题3:是什么保证窗门边平移前后所在的直线一定互相平行?(原型启发,观看窗门移动,是轨道在作保证)

问题4:能不能在画平行线时也安装一个轨道,让它有个依靠?

问题5:怎么安装?安装时应注意什么?(生活原型的移植:定位)画平行线要经历哪些步骤?(对、靠、移、画).

这样由为什么要靠到用什么靠,再到怎样靠,把生活原型抽象成数学模型,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的步骤,而且还理解了这样画的道理.学生没有沦为机械的“操作工”,在习得操作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有效地突破了画平行线这一难点.

我们再来看看两位老师教学《圆的面积》,设计的不同问题.

教师A:在引导学生操作后,设计了下面3个问题:

问题1:近似长方形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问题2: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

问题3: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

教师B:在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后,设计了这样的4个问题:

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适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适度方面论文范文。

有效设计初中数学作业,推动学生数学能力
[摘 要] 作业是数学课堂的重要延伸,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 本文从当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立足于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探讨了。

设计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摘 要] 数学联想,作为数学发现和数学解题的一种重要的常用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设计多样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口号已经提出多年,但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问答和讲述。一线教师研究教的活动比较多,研究学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