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期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李健吾论文范文写作 李健吾和理想文学批评建构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李健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3

李健吾和理想文学批评建构,该文是关于李健吾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李健吾论文参考文献:

李健吾论文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学刊物投稿关于文学的论文我的理想论文

摘 要:从强调文学批评的独立性、文学批评家应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独到印象和形成条例的文学批评方法、美文式的批评文体、修辞丰富的优美文笔五个角度,来看李健吾在其批评论文集《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中对理想文学批评的建构.

关键词: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理想批评;建构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4)3-0067-05

李健吾最重要的两部批评论文集《咀华集》和《咀华二集》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两本书的篇幅并不大,然而它们却已经具有了长成参天大树所必需的种种质素,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评论集之一.

朱寿桐先生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本体形态》等论文①中敏锐而又概念明晰地提到:“文学批评一方面固然是指批评家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评价和评论,另一方面,也包括以文学家的身份所进行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两方面相综合,构成了文学的批评本体写作,这种批评本体同文学的创作本体和学术本体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学行为的基本体系”②.另外,朱寿桐先生从理论上和学术上阐发了区分文学批评和文学的学术研究的必要性.并指出,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学研究,但和文学史的研究、文学规律的探询和文学理论的探讨等等并不是一回事,后者一般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而前者则属于文学评论③.受朱教授系列论文对理想的文学批评构建、对文学批评本体阐释的启发,笔者拟从《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中体悟李健吾对理想文学批评的构建.

1. 强调文学批评的独立性

受西方唯美主义、印象主义的批评观点的影响,李健吾的许多论述包含了区分创作和批评两种本体性的文学思想意蕴.他把批评当作自我发现,“拿自我做为创作的根据,不是新东西.但是拿自我做为批评的根据,即使不是一件新东西,却是一种新发展.这种发展的结局,就是批评的独立,犹如王尔德所宣告,批评本身是一种艺术.”④,这可以说是他试图“革新”批评的自觉意识,所以他认为强调“自我发现”的结果必然宣告“批评的独立”,批评也就由充当作品或其他外部事物的附庸而转为一种独立的创造“艺术”.既然批评也是艺术,那么批评便不是对于某些理论观点或作品的被动的接受和阐释,而同样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这种活动应该同创作一样蕴含着批评家对生活和艺术的独到感悟和发现,活跃着批评家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意志、自己的人格.到《咀华二集》出版时,李健吾在《跋》中同样认为,“一个批评者有他的自由”,“他知道个性是文学的独特性所在,他尊重个性”,“属于社会,然而独立”.

王尔德提出的“批评本身是一种艺术”的命题,即把创作和批评一视同仁,甚至认为“最高之批评,比创作之艺术品更富有创造性.”⑤之所以需要文学批评,并非要完全说明或解释作品,也要借批评“间接吐出藏诸内心的诗”,法郎士甚至更直白地说:“很坦白地说,批评家应该声明:各位先生,我将借着莎士比亚、借着莱辛来谈论我自己.”⑥批评和文学创作、批评家和作家是平等的,文学批评从来就不可能成为文学创作的附庸.把文学性的批评放在和创作相对的意义上,实际上给予批评以文学本体的地位.

1935~1936年李健吾因评论巴金的小说《爱情三部曲》和卞之琳的诗歌《鱼目集》而引起的和巴金、卞之琳两场笔墨争论,同样显明李健吾对文学批评独立性的坚持.1935年,李健吾写了长达万言的文章评巴金的《爱情的三部曲》,巴金不同意他的一些观点,在《文学季刊》上公开发表了《〈爱情的三部曲〉作者的自白》,对李健吾的评论进行反驳.李健吾又写了《答巴金先生的自白》.他在《答巴金先生的自白》中说:

“我菲薄我的批评,我却还不敢过分污渎批评的本身.批评不像我们通常想像的那样简单,更不是老板出钱收买的那类书评.它有它的尊严.犹如任何种艺术具有尊严;正因为批评不是别的,也只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有它自己的宇宙,有它自己深厚的人性做根据.”“作者的自白重叙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经验;批评者的探讨,根据作者经验的结果(书),另成一种经验.最理想的时节,便是这两种不同的经验虽二犹一.但是,通常不是作者不及,便是批评者不及,结局是作者的经验和书已然形成一种龃龉,而批评者的经验和体会又自成一种龃龉,二者相间,进而成一种不可挽救的参差,只得各人自是其是,自非其非,谁也不能勉强谁屈就.”“我无从用我的理解钳封巴金先生的‘自白’,巴金先生的‘自白’同样不足以强我影从.”⑦

李健吾认为作家有作家的立场和观点,批评家有批评家的立场和观点.作家不能强迫批评家改变自己的批评观.

李健吾和卞之琳的笔墨争论发生在1936年2月,来回有4篇文章,先是李健吾评卞之琳的诗集《鱼目集》.评论除了泛论新旧诗的特点,还分析了卞之琳的《圆宝盒》几首诗的表现形式和寓意,说他的诗过于忧虑和悲伤.卞之琳不同意他对诗的分析.李健吾再次作了回答:“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绝不妨害我的解释.和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想成之美.”“我的解释如若不和诗人的解释吻合,我的经验就算白了吗?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⑧

从李健吾先生的反批评的话语里,他申明作家的意图和批评家的经验是“两种生存,有相成之美,无相克之弊”⑨,谁也不用屈就谁.李健吾的意思还是在强调“批评的独立性”.

2. 文学批评家应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

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评论的文学批评(文学评论)来说,它要求一个理想的评论者有足够的天才和悟性灵性,这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讲求悟性的思维方法相关,也和法国批评家法郎士的“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相通.强调主观介入和创造性发挥.但情感和灵性都要通过凝重的过滤,通过冷隽的处理,使之充满着价值思维的韧性,需要美的欣赏和力的表现的融合,也就是李健吾在《咀华集·跋》中所说的批评家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李健吾本身便具备这两方面的质素.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李健吾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李健吾作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论李健吾笔下漂泊者内在价值
摘 要:李健吾的前半生几乎都处在“四处飘零”的状态,曾经多次用“漂泊者”“游子”“浪子”等自喻。作者也总是将这种形象带入自己的作品中,其中剧作《。

李健吾印象批评咀华之咀
摘 要:李健吾先生以其鉴赏式的印象批评,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一位颇具特色的批评家,其批评中西兼蓄,寻美咀华,充分展现了他的独特意蕴和隐含的具。

当代中国几次文学论战看理想文学批评之建构
摘要:本文所探讨的“十七年”时期姚文元所参与的文学论战、“文革”结束之后的《苦恋》论争风波以及2000年初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战,代表了当代。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