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写作 民族乐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双重身份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9

民族乐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双重身份,关于免费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现代企业文化期刊企业文化的论文企业文化期刊

[摘 要]天琴是广西壮族支系偏人最有特色的一种古老弹拨弦鸣乐器,有着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但在今天的天琴艺术保护和继承中,却存在着传统和现代脱节的现象,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对壮族天琴的仪式和表演研究为例,对天琴双重身份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缓解措施进行分析,从而为天琴的现代性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壮族 天琴 仪式和表演 双重身份

天琴的发源地是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它的起源和演变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因原始材料的缺乏,难以查考.由于地域的闭塞,以及历史上一些文化政策的制约,天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仅作为金龙等地区的巫术法器而存在.直到现代,伴随着中国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民间艺术普查,愈来愈宽松开放的文化环境下,各民族都在积极挖掘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相关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乐器,天琴的价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发掘.

2007年,天琴艺术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之后近十年的发展中,天琴的改良不仅突破了形制粗糙、弹奏方法单一的局限,而且在新乐曲的创作方面,融入了许多现代民歌元素,其音乐性和艺术性不断得到加强,并走上了精致、大气、现代的音乐艺术舞台.传统的天琴和现代的天琴,是“法器”和乐器之间的继承、过渡关系,但在这个过程中,天琴的表演功能得到增强,而它在宗教、日常的应用却减少了,渐渐地显现出传统和现代、仪式和展演的身份脱节.即天琴作为民族特色乐器在现代社会的舞台上表演时,日益消淡甚至去除了最初在巫术仪式中的“法器”意义,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也和其最初所依赖的民间信仰有所不同.

一、传统天琴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研究

美国当代著名的民俗学家威廉·R巴斯科母在1954年发表的经典论文《民俗的四种功能》中提到:“民俗和语言一样,它是文化的镜子,体现了仪式风俗、工艺、信仰和态度所要表现的细节”.天琴发源于龙州,龙州在历史上是百越的后代.传统天琴作为历史的遗产自然也承载着许多古骆越民族的民俗文化.在地方文献关于天琴的记载中,天琴一直和当地的巫术一起出现,是布傣人独特的巫术仪式中的重要法器.如《宁明县志》中记载:

“巫婆,据说其术传自越南,挎包做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以铁或铜为链,其名曰‘马’.作法时,手弹乐器,口唱巫词,间掷铜或铁链,发出锵锵响声,谓之‘行马’,以此驱鬼压邪等”

文献中所提及的“鼎”即今天的天琴.天琴的诞生源于巫术的需要,它是各种仪式中所使用的唯一乐器,在仪式中的作用相当于“法器”.天琴既为法器,弹唱天琴的艺人便有了“巫”的身份.天琴和“巫”一起,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体验、信仰希望,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琴文化.

在仪式中,“天琴作为‘人’和‘神’沟通的桥梁、‘正’和‘邪’较量的法宝、‘娱神’到‘娱人’的圣器”,是人们宣泄生活情感、表现民族生活、表达民族心理和愿望的重要媒介;在仪式之外,以天琴所附属的信仰为中心形成的宗教体系,对其所处的整个地域环境都形成一种道德规约,金龙镇当地的古老而淳朴的民风,不得不归功于此.由此可见,在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天琴已经是金龙地区的象征符号,天琴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二、天琴在传统的“法器”和现代的乐器两种身份上存在脱节的体现:

首先从用于艺术表演的天琴来看,观看天琴表演时仍可以感受天琴本身的艺术美,但传统天琴和信仰紧紧相联的魅力已难以察觉.这和天琴的曲目有关.天琴在展演时演奏的曲目是十分单一的,经笔者统计,天琴在大型展演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演奏的曲目通常为《唱天谣》、《放雁》,而传统天琴弹唱诗经的总编《塘经》和《求务科》、《解满月科》等,弹唱曲目内容丰富,以颂神、祈愿为主,也有少量表达情感的作品.现代天琴曲目越来越贴近生活,这是天琴自觉向审美现实化发展的一面,却遭到一些固守传统者的抨击.这是因为现代曲目一方面少高质量之作,另一方面内容上也渐渐脱离了原初的信仰,从名字上可以看出,如《弹起天琴唱新谣》、《三月木棉满坡开》、《*泉边*村》等.天琴的魅力在于它和人们一系列生活民俗的息息相关,传统天琴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背后蕴含的骆越气息和艺人们对壮民族的历史感知的情怀,更是一种抽象化的精神仪式,而这些,在当代的舞台艺人表演上已经很难见到了.在龙州县金龙镇,传统的在民间各类仪式如祭祀、婚嫁中弹奏天琴的民间艺人,称作“布祥”.“布祥”不仅是天琴艺术在乡土传播中的关键人物,更多的是仪式的操持者,有的还是当地声望极高的人,备受尊敬.而经过艺术改良的曲目,因遗失了天琴所附属的布傣信仰体系的特质,被许多“布祥”称为“不正统”.“天琴世家”的第13代传人李绍伟先生则持此观点.

其次,即使是通过乡土传播这一途径的传承,民间艺人也显示出了对天琴文化的懈怠态度.乡间闾里普遍存在的民间仪式,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缺失了严肃、井然有序的气氛.如2015年2月笔者在板送屯参加当地侬峒节,观看传统的祈求风调雨顺的“求务”仪式时,九位跳“八字舞”的布祥里,有的甚至手中怀抱小孩和旁人细语无关仪式的事情,可见仪式本身的庄重感有所降低,伴随而来的也将是对天琴文化的不重视.

三、造成天琴身份脱节的原因分析.

一是口传身授的传统决定.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传承方式仍是口传身授.对于手工艺而言,口传身授、不书于纸面的传承方式似乎并无大碍,例如,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的锔瓷技艺依旧能够延续至今.但相对于音乐艺术而言,没有书于纸面的乐谱则是一大危机,历史上的诸多优秀乐曲,正因为没有合适的继承媒介而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如嵇康的《广陵散》,杨玉环的《霓裳羽衣舞》等.天琴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典曲目,如《塘经》、《求务科》等,其保存的内容仅限歌词,不包括乐曲.因此今天我们在当地民间仪式中听到的天琴演奏,其旋律和它最初的状态相去甚远.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面临困境
摘要: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方式单调陈旧、年轻人无心学艺等困境,本文在深入剖析传承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依法。

旅游产业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
摘 要:文章在梳理云阳县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化理论及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进而对当地非遗旅游产业化优势、劣势。

官渡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 传承 途径非物质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新的旅游要素中的“学”是指研学旅游,包括。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景下盐城杂技文化旅游开发
摘要 盐城被誉为杂技之乡,杂技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它的萌芽、发展到繁荣,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笔者认为,新时期在杂技文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