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胥吏论文范文写作 中国古代胥吏制度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胥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1

中国古代胥吏制度,本文关于胥吏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胥吏论文参考文献:

胥吏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明论文中国古代建筑论文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摘要:胥吏是中国古代社会各级行政衙门中的具体办事人员,是官民交接的枢纽,须臾不可或缺.他们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在百姓眼中他们就是政府、国家.因此胥吏之优劣,办事之行为、效率,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可是,由于顶层制度设计的缺憾,造成胥吏操纵行政事务的“吏治”大坏,损害了政府形象.背后的缘由则是人性理论的缺失.

关键词:胥徒;吏员;师爷;低俸;顶层制度设计;人性理论

胥吏之称和构成

对历史上的那些政府衙门中的公务人员,人们统称之为官吏,长期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以前,一直是这么叫的.这并不奇怪,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在《礼记·王制》的注释中说:“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是干什么的?孔颖达说:“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官是从事管理的,掌握着权力,管事也管人(管老百姓、管比他职务低、权力小的官).总之,官是“和人主共理天下者”.[1]既然有管事的,就得有做事的.做事的衙门中人是什么人呢?做具体事的,肯定不如动嘴不动手的地位高,《辞海》将这些做具体事的衙门中人定义为“官府中文书的小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旧时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不过直到汉代,对官和吏,人们还是将其联系在一起,统称官吏.如汉代秩四百石至二百石的高官被称之为长吏,百石以下的官员则被称之为少吏.如司马迁的《史记》有《酷吏列传》《循吏列传》,新旧《唐书》亦有《酷吏列传》《良吏列传》,而上述“酷吏”“循吏”“良吏”的“吏”指的都是官,而非“官府中文书的小吏”“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那个时期,政府各部门除主官外,大家都要具体办事的,都可以目之为吏.汉朝时的很多官员都是从政权底层的吏一路打拼上来的,直至丞相.如著名酷吏宁成原“为人小吏”,受到另一酷吏郅都的欣赏,汉景帝时调任首都长安中尉(首都局局长),汉武帝时升任内史(首都市长).[2]

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可以将两汉时期的官和吏区分出来,界别的标准就是俸禄.《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这百石以下的少吏就是“各署曹掾史”[3].这里说的“署曹掾史”就是吏.这些人在地方衙门就被称之为令史、主吏、书佐,幹(门幹、门下幹)、小史,虽称小吏,其中有的实则乃后世所说的胥徒,地位卑贱.这里的“小史”即是.再如,史籍所记的有秩啬夫和无秩啬夫,前者是官,后者是吏.

官和吏的分途经魏晋唐宋尤其是宋朝的演变,到明清时已是泾渭分明,不可同日而语了.官和吏有了区分以后,一般說来,官就是专指各级政府、各部门中有品级的长官,有决策权和管理权的;吏是专指各级政府、各部门中无品级,既无决策权也无管理权,在官的指挥下专事各种具体事务的办事人员.《大清会典》卷一十二说:“设在官之人以治其房科之事,曰吏.”而且宋时已开始将吏称之为胥吏,宋人程大昌《演繁露续集》说:“案牍、法令、书判,行移悉仗胥吏.” 元人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说:“夫吏,古之胥也,史也,上应天文,曰土公之星,下书史牒,曰刀笔之吏.” 按此说,胥就是吏,吏就是胥.所以世人往往合称之胥吏或吏胥.但实际上,并不尽然,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吏主要是从事案牍文字工作,如令史、典史、知印、司吏、功曹、宣使、奏差、书吏、狱掾、仓吏.《水浒》中的宋江上梁山前是押司,是书吏中的一种,负责案牍文书.那么在案牍文字等工作以外还有从事杂役的,这批人称之为差役、衙役,如捕快、牢头、看守、皂隶、门子、听差、仵作,他们“任奔走服役”.[4]这批人不需要什么文化,略识些字甚至不识字就能充任,称之为“胥徒”.[5]胥既要听命于官,也要听命于吏,在政府中跑腿听差.因此,胥吏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从事案牍类的吏员,一是从事杂役的胥徒;前者有文化的要求,后者无文化方面的特别要求,甚至文盲也可充任.至于将胥吏称为“刀笔吏”则更早.秦国—秦朝自商鞅变法后,对官吏的普遍要求是必须懂法,会用法处理事务.只有符合这一要求的人才有资格做官.由于法又称“文”“文法”,于是这些懂法的做官的人就被称之为“文法之吏”“文吏”;又由于“文法之吏”必须制作文书(公文和法律文书),那时还没有纸张,是在竹木简上用笔写或用刀去刻写修改,因为经常捉刀弄笔于竹木简,故称之“刀笔吏”.这不同于后世理解的讼师.其实,这时期的“刀笔吏”既有官也有专事文书的吏.所以,汉代有“秦尊法吏”、“秦任刀笔小吏”、[6]“专任狱吏”[7]之说.不过,这一时期的“吏”地位并不轻贱,因为秦朝的政治制度是按照法家的那套理论建立的.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就主张“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8],即从基层干起的.因此,法吏、刀笔小吏、狱吏是受到朝廷器重的.懂法的吏在当时被目之为“良吏”,不懂法的被目之为“恶吏”.[9]更何况这支“吏”的队伍中有许多本就是中高级官员.

胥吏是衙门中的最底层,自从有了国家,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主要是胥吏,而不是官.清人梁章钜说:“胥吏者,官民交接之枢纽.”[10]国家形象是通过胥吏的办事行为反映到平民百姓心目中的.因为在老百姓眼中,在政府衙门中做事的不论是吏员衙役,总之都是公家人,是官,是官家人.因此,胥吏形象就是国家、政府的形象,只不过胥吏们并不会认识到这一点,也不认同这一点.至少古代社会的胥吏们无一不是如此的认知水准.

宋及之前的胥吏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宗法社会,特别是西周时代,政府官职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基本是DNA说了算.这种体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遭受到有力冲击,这是由于兼并过程中要解决人才问题.秦在这一过程中对在DNA基础上构建的世卿世禄制的否定最有成效,使得它终于得以统一全国,使郡县制随后在全国确立.秦汉时期,因职务不同,工作内容、方式有不同,但官和吏没有什么区分.虽然汉以后,士人进入政府会被称之为官,庶人进入政府被称之为吏(所谓“庶人在官,府史胥徒也”),可是因吏而入官者并不在少数.如前所述,汉代的许多官员都是从政权底层的吏一路打拼上来的;更不用说汉朝的开创者刘邦乃是秦朝根本不入流的小小“亭长”,既不是官,而且连吏都不是,属于胥徒,不过却管着两个地位更低的胥徒:亭父、求盗.[11]至于追随刘邦的这批人,未战死者皆成为开国元勋的大多或吏或胥出身,如萧何是沛县主吏,司马迁说“(萧)何于秦时为刀笔之吏” ,[12]曹参是狱掾,夏侯婴是厩驺(管一县之车马)等等,无一不是来自社会最底层,故有“布衣将相”之说.如前所述,汉和秦一样官和吏仍旧相通.然而,在政府做事,不论是官也好,吏也好,都是有一定文化的人.没文化当然不可能做官,无文化也承担不了大量的案牍文字工作.只不过比较起来,对吏的文化程度相对要求低一些.秦朝“以吏为师”说明官和吏是合一的,同时也都是有文化的人.

结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胥吏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官和吏的区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对当今巡视制度
摘要:身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要途径之一的巡视制度是历代统治者监督官员、整顿吏治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回顾我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进程对党当前寻求在制度。

浅评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
摘要:本文较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的写作框架,并对该书的每一部分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就該书的内容提出了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

中国古代容隐制度
摘 要:容隐的观念由来已久,又称亲属隐罪制度。亲属容隐的确切含义从字义上讲, "容 ",容许、允许也, "隐 ",隐瞒、隐匿也。所谓容隐制度,即对于亲属。

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中若干关系
摘 要:税收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税收,在古代中国,“赋”、“税”指的就是税收,所谓“敛财为赋,敛谷为税”。各个朝代的赋税制度虽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