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阳明心学论文范文写作 万物一体——阳明心学对高校道德教育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阳明心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8

万物一体——阳明心学对高校道德教育,本文是一篇关于阳明心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阳明心学论文参考文献:

阳明心学论文参考文献 生物信息学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摘 要]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困境,尤其表现在重视规范教育,忽视道德自主性;重视德行的表现,忽视德性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许多优秀的道德积淀,对当今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万物一体”思想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老话题,王阳明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万物一体”思想做出了新的阐释,使之更符合当下道德教育的现状,突出了道德主体的自主性,并将德行和德性统一为理想的道德人格.

[关键词]王阳明;道德教育;万物一体;人格

[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2-0055-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2.011

一、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

王阳明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问以儒学为根基,糅合了佛道等思想的精粹,使阳明心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渊源的思想之一.因此,要系统的概括心学思想是困难的,徐爱说过“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1],如何呈现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是首要解决的问题.钱绪山说“吾师接初见之士,必借《学》、《庸》首章以指示圣学之全功,使知从入之路”,他又说“《大学问》者,师门之教典也.学者初及门,必先以此意授”[2],由此可见,《大学问》概括了王阳明的讲学宗旨.本文即以《大学问》为基础,将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概述为如下三个部分.

(一)“和物同体”的存在本体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一体”思想有着非常悠远的文化渊源,它自孔子“践仁知天”和孟子“万物备我”以发端,至宋明以具体深入,至王阳明以集大成的思想形态呈现.王阳明继承了前儒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是“一气流通”的存在,因此生命的存在本体就是“浑然和物同体”,“浑然”强调了完整不可分割,亦即万物是有机共存的一体.“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所以王阳明说“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3],“一件”即人物一体,这不是知性的观察结果,不是西方式的分析思维.面对弟子的疑惑,王阳明直指生命的本体意义,心是身体的主意,身体是心的发动,这就揭示了身心一体的本体存在.在此基础上扩展至人和天地万物的关系“盖天地万物和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微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和人原是一体.”[4]天地万物之心便化为人的灵明,人心的一点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发动.无物我之分意味着对天人关系的超越,无人己之分则打破了個体间的隔绝.和之相对的是间形骸、分你我,可以说这才是人们更多的普遍体验,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王阳明将之归结于私欲“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5]“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圯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6].个体将自己封闭做狭小的自我世界里,执着于一己之私,这样就不能由己及人,便失去了其心之本体,自然感觉不到万物同体的廓然大公之心.同时,由于王阳明又主张“心即理”,因此他和朱子学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不同,阳明学肯定个体价值,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只是人欲要正,“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7].存理正欲,是王阳明立足人性,不同于其他儒学家的独特之处.因此,阳明学是修心成圣的学问,在封建时代更是个体自我解放的学问.

(二)“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的人生修养论

人生修养,从万物一体的角度就是“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从人格上来说就是修身成为圣人“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内外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8],万物一体即是个体的本体存在,是行为的依据和出发点,同时也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个体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离不开生活中的日用常行,而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又不可避免的具有世俗性的一面.儒家强调入世,同时又追求修身成圣,如何面对这一矛盾的心理需求?王阳明在《远俗亭记》中说到“君子之行也,不远于微近纤曲,而胜德存焉,广业著焉.是故诵其诗,读其书,求古圣贤之心,以蓄其德而达诸用,则不远于举业辞章,而可以得古人之学,是远俗也已”[9].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王阳明曾在文中多次提及他推崇狂者胸次,同时又确立了万物一体的本体性存在,这种人间圣者的人格状态,无疑是对以上两个方面的统一.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先生认为学习阳明学应该是治学过程和体道过程的统一,这就明确指出了阳明学的人生修养路径:在治学中体道,在体道中成仁,亦即成为儒家理想的圣人人格.

儒家将修身成圣的学问称之为大学,有弟子问王阳明,大人之学为什么是在明明德?“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10].可以看出,王阳明将怎样修身归结为“去私欲”,而修身要达到怎样的状态归结为“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他试图将万物一体作为一种普遍教化推行天下,让所有人都能够克除私欲,回归本然,最终达到成为圣人的圆融境界.

(三)“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的人生境界论

阳明学主张“工夫即本体”,工夫亦是其境界,也因此阳明学又被称为“体认之学”.从这个思路出发,心学的核心是实地的受用,这也和其从“百死千难”中诞生和阳明学“事上磨练”的主旨相一致.所以,这里的境界二字是一种入世价值的体现,离开这种入世价值的体现而空谈境界,便是王阳明所反对的“拟意”.“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11]人生境界的展开这样被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的是“生知安行”,已褪去自我局限,回归先天本然之体,和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意旨相似.“仁者和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12],作为一个内涵广泛的命题,它指向了天人关系,也涉及人我之间.从天人关系看,它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从人我角度看,则意味着个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13],王阳明对《大学》的释义颠覆宋明儒者传统,也因此万物一体的观念被他具体化为以仁道的原则对待一切众生.“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14]这里的满街都是圣人,是指圣人和普通人本为一体,有着相同的潜质,而非我们遇到的所有人都达到了理想的人格之境,但这却表明每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主体应该得到相同的尊重,这是一种生命平等的认识和平等待人的价值取向,是阳明学人格境界中日用常行的具体化表现.从具体的行为表现到最终的人格状态之间有着怎样的统一性呢?在《大学》中,最高的人格境界被描述为“止于至善”,从明明德到止于至善,“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15],又“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16],王阳明把恻隐之心视为万物一体的出发点,通过亲亲仁民推而广之以消除人我间隔,最终回归一体之本然,这便是其人格境界“立体”和“达用”的统一.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阳明心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从王阳明未发之中看阳明心学特质
[摘要] 阳明认为未发之中既指心体纯是天理,即“有”的一面;也指心体鉴空衡平、无滞无染,即“无”的一面。心体廓然,无所偏倚,不牵于一理,不蔽于一。

王阳明心学探源
摘要: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文学轨迹中,宋明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古代是中央集权制,宋明理学一直是官方文学,因而其发展的尤其迅速,占据主导地。

明朝世情小说中阳明心学产生的影响
摘 要: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后历经北宋、南宋得到发展,其内涵与朱熹的理学概念是明显不同的。到了明朝时期,在王阳明对心学进。

王阳明心学思想当代价值
摘 要:王阳明传奇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所创立的“心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本文从王阳明心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深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