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道德教育论文范文写作 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道德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0

学校道德教育问题,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道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道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道德教育论文学校教育是正规期刊吗学校教育杂志学校教育论文

摘 要: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合适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在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谁是德育者,德育者应从广义和狭义上来考虑,为此,主要从狭义的学校德育来分析;而德育的主体则是教师和学生的动态转移的互动过程.指出当代德育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并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关键词:德育者;德育主体;德育困惑;德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9.080

1 德育者和德育主体

从广义上来说,德育者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对个体道德发展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而就狭义的学校道德教育这个层面来说,德育者就是教师,这里的教师包括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和非专门从事德育的教师.这两者在学生道德成长中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那么谁才是德育的主体,学生还是教师?教育学里有以下几种观点:单一主体论——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双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或互为主体、主体转化—教师开始是主体,然后学生逐渐成为主体.第一种观点必然会导致了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教师作为德育主体虽然强调了教师在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但必然会忽视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而如果把学生完全德育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就会导致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从而导致德育效果欠佳.因为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德育内容的组织,关于传授德育的各种教学艺术,课堂组织等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充分发挥.那么到底谁是德育的主体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重檀传宝教授的关于教育主体的“新保守主义”观点的提法:即应当坚持教师是整个教育或德育过程的主体,但是也应该吸收学生主体、双主体和主体转化理论对学生主体的强调.认为应当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作为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或本质来看待.在理论上解决了德育主题的问题.

本文认为关于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动态转移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比重,但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始终不会改变.不管是教师权威说、教师中立说及调和立场都忽视了一个前提:个体道德成长的阶段性.传统的教师权威下的德育效果是不尽人意的,在传统的教师主体的观念下,形成了师道尊严,教师被认为是道德上的模范,教师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社会给教师这样的定位,无疑会给教师增加工作上的压力.教师权威观下的德育,学生的道德成长是被动的.在德育过程中,以学生或教师为主体必然是片面的,不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因为知识的学习和内化以及最终的外显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在学生自我认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内化才能得到成长的.学生道德的自我建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顺利进行,教师在学生道德成长之初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知道个体的道德素养并不是先天的,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道德素养即个人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以及专业素养等方面都要优于学生.在此阶段,教师应该处于德育过程的主要方面,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只能处于从属和互动状态;这里不是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只是说教师占主导地位,即在课程安排、教學方法、教学内容上有的主导权,不断充实学生个体的认知图式网络.道德成长中的个体此时道德认知和道德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高,教师有责任把优秀传统道德或当下的道德价值运用合适的方法传递给个体,以促进其道德成长.而随着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不断成熟,认知网络不断丰富,学生具有了充分的道德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从他律逐渐过渡到自律,理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到这个阶段,教师的地位就应相应发生改变,教师应开始重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德育过程中此时的师生关系因由主导走向师生对话,教师的作用不再简单的是道德规范、道德内容、德育方法的呈现,而应该以促进学生个体道德成长为中心,是道德教育的向导、指导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安排一个有利于学生道德成长的环境、和学生一起讨论、对话交流.在这时教师不仅仅是施教者,在和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其也是受教者,此为教学相长.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是从主体地位退到非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不变,学生也只是学习的主体.檀传宝教授的新保守主义理论可解释其中缘由,因为德育主体者主体性发挥的条件是学习主体道德主体性发挥,即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条件.教师自始至终都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其任务是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而在此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2 德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困惑

2.1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

道德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不同步,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新产生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相应的新的道德.而道德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马上产生并适应社会,这里造成了人们道德生活的冲突和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到来,道德多元主义也随之产生,从而使个体对道德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导致个体无法判断,听了别人的观点后,有的觉得在道理上应该赞同,有的认为在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毫无原则的容忍,从而导致了个体价值观念的混乱和迷茫.

2.2 共同理想和信仰的缺失

在传统社会,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三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等是人们的共同道德信仰,士和君子也成了人们终生奋斗的目标,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传统道德观走向衰落.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信仰已然过时,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随着物质技术的不断胜利和社会文化价值的多元,目前很难找到一种统摄人们的理想和信仰了.理想和信仰的缺失使人们陷入了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和财富追求中,而物质永远也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空虚.

“道德是人类社会寻求种族保存和延续,和自然和其他人和谐共处而获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不管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道德只是起一个调节器的作用,传统社会追求仁义礼智信也好,现代社会追求物质利益也好,并不能说传统社会道德发展好,现代社会不好.这其中是由于人自身能在多大能力上满足自己关于物质和财富的需要,追求士和君子的道德人格,也是由其特定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所以其追求最终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其本质还是追求物质和财富.其终极目标并不是想成为有德性之人,而要满足自己对财富和物质的追求必须使其先成为一个社会承认的道德人.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说学而优则仕会成为封建社会学子的一直追求,因为人性是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在个体无限制追求物质和财富的时候,道德的约束力还是会被人们提出来,则是由于人的理性思维决定的,其实质是为了保证更高的物质和财富的追求.正如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一样,其目的恰恰是为了更持久更大程度的追求和满足个体的需要.人如果没有统一的道德规范和信仰,都只为满足个人,其结果必然使社会一片混乱,甚至生存环境也会遭到威胁.所以道德是为了合理的约束人的 而产生的,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更多人的 .只要个体的自然需求存在,道德作为合理约束其的反面就会一直存在.只是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两者力量的较量罢了.

目前学校德育只注重知识和规范的传授,只是把德育当作社会和国家要求的一项任务,德育目的层次模糊,要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最高空洞的目标,要么就是降低到道德底线.从而使学生产生迷茫;道德对于个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涉及很少,使个体对其产生怀疑和不确定性,因而个体只当作纯粹知识的学习,而没有内化成自己真正的精神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个体知道应该怎么做,而实际却是衡量利弊以后做出一个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定.我国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德育,行政部门实施时往往对德育的各个环节有命令式的规定,而任何简单的、教条式的道德教育都是不能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对于个体的生活世界不具有现实意义,所以个体不会真正接受.德育成效想要提高,德育主体需重视这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

[2]易连云.德育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道德教育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小学生道德教育 例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略谈道德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道德”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撰写的《道德经》。《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道德具有极强。

公民教育学校道德教育路径选择
摘 要:文化的多元化,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育,使得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优势和超稳定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多元的文化与道德价值取向让年轻。

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摘 要:在社会文化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正确的关系也变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治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道德。

批判性思维和学生道德教育
批判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事物和现象的过程,它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可能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这种能力在学生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