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读本论文范文写作 从一节课,到一套读本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读本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3

从一节课,到一套读本,本论文可用于读本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读本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读本论文参考文献:

读本论文参考文献 科学课杂志土木工程概论结课论文大学生就业指导结课论文结课论文

作者简介

刘发建,笔名落地麦.湖南炎陵人.中学高级教师,湘浙名师.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员.就职于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课程研究,先后在《人民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亲近鲁迅》等教学专著,以“播撒鲁迅种子,培育民族精神”为己任.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100余场次.

2015年4月14日上午,在杭州市“以课程建设促进有效教学”主题研讨会上,我作为课程开发的一线代表,向全市300余位语文同仁介绍了“我们的名家经典阅读周”课程,引起热烈反响.

所谓“名家经典阅读周”,就是一周所有语文课,以及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全部用来阅读同一位名家的作品.这样被经典浸泡一周的孩子,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我们先后完成了“鲁迅周”“萧红周”“老舍周”等15个名家经典阅读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一致欢迎.

说到我们的“名家经典阅读周”的起源,要从2005年的一节课说起等

十年前的一节课

大约受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个节目的影响,2005年前后的名师观摩课,都流行“感动型课堂”,把语文课上成催泪课,一时成了大家的共识.于是,周烨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下简称《伯父》)就成了名师上课的首选文本.

这一年,我前前后后大约听了七八位名师执教课文《伯父》.几乎每一位名师都抓住“鲁迅半跪着给车夫擦药”这个细节追问: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半跪着给一个无名的车夫擦药,这一“跪”,跪出了什么精神?接着,让孩子们为鲁迅写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

七八节课听下来,感觉老师都很用心,但孩子们似乎没有多少感动,大部分孩子是无动于衷,极个别优秀孩子说出来的,也无非是“鲁迅伟大、鲁迅关心劳动人民”之类无关痛痒的话.也许是“被感动”多了,我就在思考:为什么老师如此用情、用心、用力,孩子却如此不买账呢?

我预感到这种教学存在问题,但一时也说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2005年9月,我调到绍兴县柯桥小学工作.开学不久,在参加学校的一次教研活动时,我再次听到我校的一位青年教师教学课文《伯父》.这位青年教师也同样采用了给鲁迅写颁奖词.随后评课时,我说出了自己的思考:鲁迅为什么这样不可亲近呢?鲁迅作为一个学医出身的人,在家门口看见一个可怜的车夫受伤倒地,跪下来给他搽药,这不是一个正常人再平常不过的举动吗?“半跪着”这个动作,跟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身份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等

听了我的发言,大家似乎觉得也有点道理.于是就有人怂恿说:刘老师,要不这篇课文,你再来给我们上一次?

我是经不起怂恿的人.其实,话说到这份上,作为一个男人,是没有退路了.只好假装有点难为情地满口答应下来.

为了验证自己的感觉,我利用一个下雨天的体育课(那时我还兼任一年级体育课),把《伯父》全文作为一个故事讲给一年级的孩子听.之后,我问孩子们感觉这个伯父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纷纷说,伯父幽默风趣,很搞笑,很好玩,还有的说和蔼可亲.

这对我触动很大,一年级的孩子仅仅听了一遍,就感觉到鲁迅幽默风趣、和蔼可亲,为什么到了六年级,我们的老师引导来引导去,孩子们还感受不到魯迅的可爱与可亲呢?

随后,我反复细读课文.发现“鲁迅”作为伟大文学家的笔名,在文中仅仅出现了2次,加上题目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也不过3次而已.而“伯父”在文中前后出现了32次.我恍然大悟,这是1945年鲁迅逝世9周年之际,侄女周烨怀念伯父的文章.文章表达的是侄女对伯父的深深怀念,文字中流淌的是浓浓亲情,而不是一个文学青年对文学导师的追忆和歌颂.

“儿童视角”,是打开文本的.在周烨面前,或者说在孩子面前,鲁迅首先是伯父,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的伯父;第二步,再谈鲁迅是“不一样的伯父”;最后,鲁迅是“永远的伯父”.有了这样的思路,上课就有信心了.

遗憾的是,我备好了课,专心等大家来邀请我上课时,大家却忙得早把这件事给忘了.

我不甘心.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在自己班级,完成了我的《伯父》课文教学.随后,我把教学实录发到人教论坛,引发热议.周一贯、徐冬梅、张祖庆、张学青、武凤霞等一大批名师专家对《伯父》一课的探索做了深刻解读.2006年《人民教育》第19期和第21期,围绕《伯父》教学实录,就“让学生亲近鲜活的伟人”和“教育,如何保持一份儿童视角”两个话题做了深度讨论,《伯父》一课,被誉为“儿童亲近鲁迅世界的一次成功突破”.

如今,10年过去了,课文《伯父》教学依然历历在目,对儿童的敏感,对敏感的执着,成就了影响我一生语文教学的一节课.没有任何刻意安排,没有任何特殊的目标,就是听从内心的声音——相信孩子.

一本教学专著

课文《伯父》的成功教学,为我推开了“鲁迅启蒙教育之门”.

2006年10月19日,在一次“越派语文”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课文《少年闰土》.因此课上得成功,同年12月20日,我被窦桂梅老师引荐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全国语文名师观摩会上再次执教课文《少年闰土》.我抓住文中闰土与少爷“我”的四次对比:初次相见的对比,对话交流的对比,生活环境的对比,三十年后再次相见的前后对比,取得非常震撼的教学效果.

《少年闰土》是鲁迅小说《故乡》的节选,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唯一的鲁迅文字.如果说《伯父》是孩子们被鲁迅的人格魅力征服,《少年闰土》则是鲁迅对孩子们的经典文字.鲁迅对童年,对故乡,对自由的向往,激发了孩子们内心最热切的情感.此后,我应邀在全国各地多次执教《少年闰土》,均获成功.

有了课文《伯父》和《少年闰土》教学的成功,我开始琢磨,如何把人教版语文教材第11册“初识鲁迅”单元的四篇课文整体开发出来,做一次鲁迅专题教育的探索.

在系统研读“初识鲁迅”单元四篇课文时,我发现一个不太合理的现象:“初识鲁迅”单元由《伯父》《少年闰土》臧克家《有的人》和阿累《一面》四篇课文构成,这是整个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学习与鲁迅有交接的唯一一个单元,四篇课文,只有一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文字,其他三篇均为他人纪念鲁迅的文章.这样突出鲁迅的“人”而忽略鲁迅的“文”,显然不利于学生对鲁迅是一个文学家和作家的认识.尤其是在孩子“初识鲁迅”的时期,不是要急于给孩子一个怎样的鲁迅,而是要让孩子品味出鲁迅文字的味道.“由文及人”比“由人及文”更符合孩子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由此我增加了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内容.事实证明,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少年闰土》更受到孩子们的喜爱,鲁迅在百草园的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以及在三味书屋里严谨又自由的私塾学习,令孩子们百般羡慕.特别是这篇文章放在小学六年级极为合适,因为鲁迅所表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段心路历程,完全符合孩子们即将离开熟悉的小学,进入陌生的中学,既惊喜又略带一点恐惧的心理.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幽默诙谐而又朴实温暖的文字,孩子们百读不厌.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童年鲁迅和我们完全一样,是个调皮可爱的人.

结论:关于读本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读本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苏武持节不屈,彰显爱国精神
苏武,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汉书》的作者班固称赞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历代都有文人以诗歌的形式对其进行赞颂。他的墓(位于陕西咸阳城西)代有。

哈佛反思课,最昂贵能力往往零学分
哈佛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斯考特,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参加了一门零学分课程。刚报名时,和很多学生一样,斯考特疑虑重重,质疑这样的一堂课会有什。

线上微课,开辟图书营销新渠道
华章微课堂开课两年多来,总计服务100多位讲师,辐射8000个微信群,400万人,既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图书的销售。开卷发布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