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王阳明论文范文写作 一心向着圣人王阳明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王阳明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7

一心向着圣人王阳明,本文是一篇关于王阳明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王阳明论文参考文献:

王阳明论文参考文献 俄狄浦斯王论文读书杂志王念孙

摘 要: 王阳明一生辗转,学问和生活相济.本文从王阳明的圣人之道、教化功夫及同时异代的师友交往三个方面梳理其生活和学问,并阐述阳明气象的意义.

关键词: 圣人之道 教化工夫 师友交往 阳明气象

“圣人可学”是宋儒对魏晋以为关于“圣人可学不可学”之争的答复,至于“如何成圣”则成为明儒所要解答的时代学术问题.王阳明用一生探求“如何成圣”,并身体力行诠释成圣之道.

一、圣人之道:少年立志,终生行之

立志说散见于王阳明的语录、文集,也有专门篇章谈到立志的重要性,如《示弟立志说》.“在他所论及的诸般作圣方法中,只有立志说贯穿于其为教历程的始终而无有更替变化”[1].阳明对立志的重视并不为过,一是因为立志向来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先决条件,二是和当时的学风士气有關.“人之学为圣人也,非有必为圣人之志,虽欲为学,谁为学?有其志矣,而不日用其力以为之,虽欲立志,亦乌在其为志乎?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2].阳明言立志,是他少年“有志于圣人之学”,且恪守“身明其道于天下”的职责,终生行之.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王士祯此话并非过分夸大,阳明一生文学性很强,但其人却又极其务实.阳明一生和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事相互做注,而难得的是其不以事功为大事,而将成圣之业奉为正道,《传习录》中王阳明有一段答门人黄直禄的话可以为此佐证,“圣贤非无功业气节,但其循着这天理,则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气节名矣”[3].临终留下“此心光明,更复何言”,他一生的转变和持守可以为自己代言,不必多做解释.此心在当时此人虽难再有,但其神韵却如月华流照后人,一如明朝文学家张岱所言“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阳明自述“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等”[4]阳明一生的转向似乎都在围绕着如何做圣人,在不同的境遇下溺于不同的事物,却始终不忘圣人一事,成圣之道是他一生的向心力,牵引着他向着圣人走去.至于激怒刘瑾,遭受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在龙场那种“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地方,王阳明尚能“因俗化导”,并能在此悟道,这和他的圣人志向不无关系.龙场悟道,悟的什么道,领悟的是那至同至异的生死之间的理吗?我们能否跳出自己格物致知,如果能跳出来,是不是还要回去,因为我们只能暂时离开,而不能长时间脱离.当我们所赖以生的希望幻灭时,是和之同归于无;还是百无聊赖地活着,远离那一生的希望;还是寻找下一个生的种子,继续耕耘?“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常有一种误解,即认为“道”比“生命”本身重要,其实此处孔子想要表现的并非是轻视生命的观念,反而是因为死对人而言是重大事件,孔子不轻易谈死,曾对子路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因为重视生命,才用放弃生命形容闻道后的喜悦心情,龙场悟道使阳明了悟生死,并突破理学关于“格物致知”之说的义理,而提出“心即理”和“知行合一”,这为后来的“良知”和“致良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教化工夫:践形自勉,开门讲学

王阳明自谓思想直承孟子,对孟子的“践形”思想心领神会,因此注重儒学或者理学都需要身体力行实践的一面,依据亲身领悟讲学论道、重释儒学,并沿着理学的脉络生发出心学.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王阳明在历史上呈现的是一位动态、立体感的传奇式人物.他的存在似乎是历史的一种特效,带给后世的心灵震撼更甚于当时的视觉冲击.而在他,这些都是经历,不是演技,更无特效,所以不可复制,后人只能仰止.但他却给我们以希望,认为圣人是人人都可以去做的,工夫在自身.阳明日夜格竹,虽系率性而为,略显笨拙,却可见他以一诚意之心致知,只是程朱理学中的“格物”一说并无对应的良方,所以他以“践形”思想认识外物,也以此认识自我.

“当时有称先师者曰:古之名世,或以文章,或以政事,或以气节,或以勋烈,而公克兼之.独除却讲学一节,即全人矣.”先师笑曰:“某愿从事讲学一节,尽除却四者,亦无愧全人.”[5]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守仁尝谓胡世宁少讲学,世宁曰:“某恨公多讲学耳.”自三十四岁后,阳明一边讲学,一边从事政事,其中有六年专门讲学.阳明卒后,“桂萼奏其擅离职守”,“虽出于媢嫉之私,抑流弊实然”.这两件事从侧面反映出阳明讲学之盛,而他自己也醉心于讲学,可以说在“五溺”之外再多一溺——溺于讲学也不为过.讲学对阳明思想的增进也是大有裨益的.龙岗书院讲学,是阳明讲学的发端;后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请,阳明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士类感慕者云集听讲,居民环聚而观者如堵焉”.在《祭元山席尚书文》中,“又忆往年和公论学于贵州,受公之知实深.近年以来,觉稍有所进,思得和公一面,少叙其愚以来质正,斯亦千古之一快等自今以往,进吾不能有益于国君,退将益修吾学,期终不负知己之报而已矣”[6].阳明对当年身在龙场,而被席书邀请贵阳讲学一事很感念,称赞其“世方没溺于功利辞章,不复知有身心之学,而公独超然远览,知求绝学于千载之上”.感念席书知遇之恩的同时,阳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是“益修吾学”.通过讲学,阳明提炼自己的思想,并在讲学的过程中组织讲会,即进行学术讨论活动,这是他勤勉的表现.践形自勉是阳明工夫论的生发,开门讲学是为化民成俗、敦化后学的教化落实.二者相结合,是阳明学得以广大之因.至于后来心学的分化,那是后话,非阳明所乐见.

三、同时异代:师友砥砺,诚心辩难

王阳明对儒学的内心尊奉源自家学,十七岁时拜谒当时大儒上饶娄谅(娄谅,吴和弼的高足,而吴和弼在黄宗羲《明儒学案·崇仁学案》之中位列第一),可看做他的圣人情结所致,而他也得到了娄谅“圣人必可学而至”的答复,这种契合坚定了王阳明对儒学的信仰.正德元年,三十四岁的王阳明在被贬龙场之前结识湛若水,二人志趣相投,在湛若水《奠王阳明先生文》中有“和兄邂逅,会意交神.同驱大道,期以终身”,可见二人均以发明圣学为己任,二人可称之为圣学共同体.当然湛若水在《阳明先生墓志铭》中对王阳明也有“五溺”之评(“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元年)始归正于圣贤之学”.正德元年正是二人结识之时,由此可见,湛若水自谓对阳明归于圣学正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王阳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王阳明电视剧方面论文范文。

王阳明心学探源
摘要: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文学轨迹中,宋明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古代是中央集权制,宋明理学一直是官方文学,因而其发展的尤其迅速,占据主导地。

王阳明朋友圈(上)
古人说,“蓬生蔴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犹太典籍《塔木德》中也有类似的话,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的确,人作为一种群居性的。

王阳明朋友圈(下)
曾国藩也曾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与湛若水的友情,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阳明学体系的萌芽。除了导师和伯乐之外,在王阳明的“。

王阳明心学思想当代价值
摘 要:王阳明传奇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所创立的“心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本文从王阳明心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深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