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民族文学论文范文写作 一个多民族文学融合互动范本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民族文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1

一个多民族文学融合互动范本,此文是一篇民族文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民族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文学杂志社民族文学杂志文学刊物投稿关于文学的论文

[摘 要]元代唐兀崇喜(杨崇喜)编撰的《述善集》不是纯粹的作家个人别集,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总集.其所涉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历史、民族、文化、教育、民俗等多方面重要价值.同时其文体也十分丰富,包括序、记、赞、碑铭、箴、志、符文、疏、传、诗、赋等.这些作品反映出唐兀崇喜和各族名士的广泛交往,具有羌汉文学关系典型范例的性质.本文着重对《述善集》编者唐兀崇喜及其唐兀家族作者、其他少数民族作者、主要汉族作者等生平家世、创作概况等进行梳理,由此真实范例可以见出元代多民族文学和文化融合互动之一斑,以及其巨大的文学及文献辑佚价值.

[关键词]西夏后裔;唐兀崇喜;《述善集》;羌汉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5-0049-09

唐兀是蒙元对西夏遗民代称,①又有唐古氏等多种异名,王国维《靼靼考》:“唐古亦即党项之异译”.[1](P.650) 1227年蒙古军灭夏,一部分西夏遗民迁居内地,其中一支辗转迁徙而定居在河南濮阳附近,元代唐兀崇喜(杨崇喜)编撰《述善集》,该书分为《善俗》、《育才》、《行实》三卷,并附伯颜宗道传,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西夏党项羌后裔迁居濮阳后的历史渊源、社会地位、生活状况及和汉族交往情况.该书在民间珍藏600余年,1985年面世,引起学界高度重视,而得以整理出版,具有极高的学术和综合史料价值.我们不仅可以由此了解中华民族融合历史,还可分别从历史、民族、民俗等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因此受到学界高度关注.书中收录了和唐兀崇喜交往的各族名士诗词散文、人物传记等作品,也具有羌汉文学关系典型范例的性质,十分难得.在此谨对其予以初步的探讨,以窥其综合价值之一斑.

一、《述善集》编撰整理及研究概况

《述善集》是西夏后裔唐兀崇喜(杨崇喜)所编的文集,其成书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间过程.张以宁的《述善集》叙写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说明至正十八年《述善集》已经编成.危素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写的《赠武威处士杨象贤序》说:“兵乱以来,(杨象贤)衰所得缙绅先生文章,次辑之,曰述善之集.”说明在至正二十四年之前《述善集》略已成书,并表明《述善集》是集辑当时社会名流的文章而编成的.但流传至今的《述善集》中却收有明洪武五年(1372)三月陶凯所写《送杨公象贤归澶渊序》,说明杨象贤在书成之后,仍然继续收录文章,而王崇庆的《序杨氏遗集》又作于嘉靖六年(1527),说明在杨崇喜逝世之后,仍有人续编《述善集》.在《述善集》的最后还收有大明正德十六年(1529)辑入的《伯颜宗道传》和清顺治十六年(1629)的(尾题诗).这说明《述善集》自1358年杨崇喜初编成后,又经多次多人补编和续编,直到1629年,历经271年的时间,才完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述善集》.[2]

也是正值杨氏家族比较兴盛时期,因此才有可能多次补编、重编《述善集》.此后,《述善集》就成为杨氏(唐兀氏)家族的精神财富,在家族内部流传达600余年.现在杨氏家族愿将此“祖传之宝”公之于世,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财富,真是可喜可贺.

首先是整理,甘肃人民出版社于2001年11月正式推出由焦进文、杨富学整理的《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为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2006年李吉和发表于《西夏学》第1辑的《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述评》一文对其重要作用作了详细的点评.

研究方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杨姓族人珍藏600余年的祖遗藏书《述善集》抄本面世,从90年代,《中国文化报》、《河南日报》等国内各大新闻媒体都作了报道和介绍.1997年4月24日,濮阳县政府在柳屯镇召开“唐兀氏家乘及《述善集》第一次学术研讨会”,2001年,何广博主持编辑《述善集研究论文集》,[3]收集了包括白滨、邓少琴、李范文、史金波等著名学者在内的二十余人的文章,分别涉及西夏史、元代西夏遗民以及濮阳西夏遗民研究、《述善集》诸文献的综合价值等.其中对《述善集》直接进行研究的包含*学、教育学、民族学等角度,基本上反映了《述善集》研究概况.

二、《述善集》文体篇目概况及其基本价值

《述善集》文体丰富,篇目数量众多,但具体数目却众说纷纭.朱绍侯《〈述善集〉学术价值》一文作了具体统计:“《述善集》共收录各种体裁的文章及诗赋有75篇.其中文章(序、记、赞、碑铭、箴、志、符文、疏、传)有41篇,诗、赋有34首,涉及作者41人.”[4](P.1)李吉和认为“内收记、序、碑铭、诗赋、题赞、杂著等共75篇”,而刘巧云《〈述善集〉学术价值刍议》却提出另一个数字,认为有一百多篇,“明清至民国年间,唐兀氏家族继承其先祖遗风,不断续修家谱,邀请地方文化名人作序、题诗,和原书编辑一起,共收录记序、碑铭、字说、公文、诗赋、铭、赞110篇,其中,唐兀崇喜自著诗文9篇,其余皆系当朝重臣和地方名人所写,文字精美,叙事简洁生动,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是研究宋元及西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哲学、*道德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而且是一部颇具文学价值的社会史诗.”“一部《述善集》,洋洋数万言,一百余篇.”[5](P.15)

据笔者考察,实际情况和二者均不完全吻合,之所以出现岐说,是彼此所探讨的文本不同,朱绍侯所论应为原藏手抄本,而刘巧云所论,则为焦进文、杨富学整理的《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本(以下简称校注本).实际情况和二者所论亦有所出入.手抄本前有元翰林学士张以宁《〈述善集〉叙》,作于至正十八年(1358),应为初编之时,称“记、序、碑铭、字说、诗文、杂著,凡为篇二十九.”其后列具体目录,则为三十,故焦进文、杨富学认为未详其何所指,指出“书中还有不少内容未入目录,抑或我们所见到的抄本已和原书有别,未可知也.”[6](P.6)

朱绍侯谓75篇,实际应为75题,其中王继善《题杨崇喜亦乐堂诗》为二首,[6](P.81)另曾鲁和张孟兼均分别为二首,[6](P.218,225)故总数应为78篇.校注本另增附录二类,其一为历代其他乡约共五篇,和《述善集》卷一《善俗卷》重要内容《龙祠乡社义约》密切相关,可供研究参考.附录二为杨氏家谱资料,收集清至民国杨氏家谱序文诗记等18题共31篇,(其中李德昌王廷彦有同题重序家谱诗又和翟尧岭有同题思本堂诗,主持编修的刘新宫有《读述善集》诗十首),故校注本实则收各类作品98题,114篇.

结论:关于民族文学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民族文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多民族文学视野下民族诗歌的创作与可能
民族是诗人之“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具体的认知对象与审美意蕴。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说:“一个诗人,一个真正有出息的诗人,他必须植根于他的土地和他的民。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学读者互动体验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网络文学悄然勃兴。本文以网络文学中的超文本文学为例,探讨如何增强读者与作者、作品文本、传播媒介的互动,获得更好的阅。

煤电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融合互动
企业文化是一种由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企业宗旨、煤电企业理念等构成的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也是企业的灵魂。在新世纪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面。

会计和资产评估融合互动实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業在经营管理中所处的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财务会计问题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生产营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