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主体性论文范文写作 对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再认识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主体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8

对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再认识,本文关于主体性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主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主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学刊物投稿关于文学的论文

摘 要:学界对于当前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赋予其“社会环境”主体性特质.在此基础上探讨广义的文学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赞助人、译文读者等有生命要素和接受环境、文本等无生命要素之间的多元翻译主体关系, 从而为界定翻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供支持,建立翻译主体间正常的交互关系.

关键词:非生命要素;社会环境;主体性;交互主体性;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2-0098-03

收稿日期:2013-11-20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1SQRW115); 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2011sk373)资助

作者简介:孙艳(1981-), 女,安徽凤台人, 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On intersubjectivity i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UN Yan ,WANG Ka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Anhui 232038, China)

Abstract:As there is certain limitation with the academic circle’s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e intersubjectivity i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ubjectivity of social environment, discusses the communicative behiors among various subjects such as people( the author, the translator, patronage, target readers ) and the non-life elements (reception environment,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elements and guides for literature translation.

Key words:non-life elements; social environment; subjectivity; intersubjectivity; literature translation

随着西方哲学由主体性研究向主体间性研究的转向,国内译界对“翻译主体性”研究也逐渐深入,并于20世纪初将“主体交互性”概念引入国内翻译领域.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整个翻译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译者主体性上,而应该转向对译者、读者等多重主体交互的研究,即“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但是无论是对翻译的主体研究,还是对翻译的交互主体性,亦或是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大多是围绕“人”来展开,几乎未提及在文学翻译中社会环境等非生命要素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及其与译者、读者、原作者等有生命要素多重主体间的交互.而对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交互性,也基本都是以译者作为核心主体,对于其他主体之间的交互研究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此外,对各主体间的互动研究较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论及译文的较少,因此很有必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一、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内涵

对于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的认识,国内译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是把翻译的交互主体性理解为参与翻译活动、作为主体的人的交互性,如杨恒达[1]、许钧[2]、梁淑梅[3]等着重强调了译者、原作者和读者三个主体间的平等对话;王湘玲[4]、罗丹[5]等在肯定这三个主体的交互前提下又补充了译者与赞助人和翻译的评论者的双向交互关系; 而宋晓春[6]则研究了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译者与文中人物、译者与翻译发起者之间的双主体间关系.可见,不少翻译研究者认为只有“人”才能构成翻译的主体,对交互主体性的研究也都是停留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层面上.但是“只有人才能构成翻译的主体”这个观点早自黑格尔开始就受到了批判.主体应该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或者是力量”[7].而能动性指“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 因素或者是力量不是仅仅指人,而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反应或回答的也不一定是人,包括一切参与整个翻译活动的要素——文本和社会环境.

二是把翻译的交互主体性理解为有生命的主体和与无生命的文本之间的交互性.如郑耀军[8]探讨了原作者与原作和译者、译者与译文读者、译者和赞助者的主体间性;李明[9]阐释了原文作者、译者、读者、复译者、原文、译文、复译文本6个因素都是文学作品的主体;方兴[10]认为,交互主体性是人与人、人与其共享世界的交互性,并用戴维森语言交流的“三角测量”模式具体分析了译者与原文作者通过文本实现互动,从而肯定了翻译不仅涉及“人”,还涉及原语文本、译本等非生命要素的作用.

事实上,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的交互关系,是涉及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认同、平等互动.方兴[10]指出,“语言交流是一种涉及交流者及其话语论及的世界的活动,成功的语言交流需要这些因素的共同参与.”根据该提法,那么,我们可以说文学翻译也不再仅仅指有生命的人——读者、原作者、赞助人等的活动,也不是仅仅指有生命的人和无生命的文本之间的活动,而是翻译中各主体包括人和话语论及的世界(文本和社会环境)等以参与者的态度、以平等的身份相互作用的活动.早在1999年,谢天振教授在《译介学》一书中就指出,“通常以为,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仅仅是译者,其实不然,除译者外,读者和接受环境等同样是创造性叛逆的主体.”[11]常晖、黄振定[12]在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梳理了3个有生命要素,如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以及5个无生命要素,如原文、译文、原文化、译者文化和译文读者文化这8个翻译要素,并把它们都视为相互作用的主体.在这里,“译者文化和译文读者文化”指的就是社会环境.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对译者与客观要素的具体互动课题没能完成,且缺乏具体译例进行阐释.此外,无论是探讨人的主体间性,还是探讨人与无生命要素的主体交互性,以上所有文章都把重点放在了两个主体的双向交互上,未系统论述多重主体的交互.所以这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结论:关于对写作主体性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体现
摘要:在文学翻译中,需要以原文为中心,忠实于文学原作者情感与原文中语句含义。因此,本文以《追风筝的人》为例子,就《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主要内容。

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
从2005年起,我国首批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获得批准设立。这是在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直接定向培养“翻译”的新专业。翻译专业的出现。翻译学生的。

从文学鉴赏论看译者主体性
摘 要: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的主要形式,能够通过读者的参与来感悟作品的价值。而译者对文学作品。

互联网辅助翻译在文学翻译中应用
摘 要: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学类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是翻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翻译工作者来说,是否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查找自己。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