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mpa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中国伦理学史论文范文写作 中国*学史上的公私之辨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中国伦理学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8

中国*学史上的公私之辨,这篇中国*学史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中国伦理学史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伦理学史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史论文汽车史论文关于国学的论文国学经典论文

摘 要:在道德生活中,当人们处理公共资源以满足个人需求时会生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立场和选择,这些不同的价值立场和选择构成了中国*学史上的公私之辨.公与私这一对道德范畴,在先秦到两汉、在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及其近现代*学中,其理论形态是不同的.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学史上的公私之辨对于人的道德现代化和国家的现代化(对公共资源进行分配中的公正程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公私之辨;公共关系;公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A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6-0068-05

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和国家的现代化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就人的现代化而言,人们对于以公共资源满足自身需求时所受到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制约,是认同“公”的立场和行为选择,还是认同“私”的立场和行为选择,确实需要一个道德化过程来加以确立.就国家的现代化而言,对每个人都享有的公共资源进行分配,确实需要选取更加公正的分配制度.这两种不同的问题,构成了中国*学史上的“公私之辨”.针对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立场和选择,古代*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这些成果对于我们今天科学地认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对公私范畴的早期认知

在中国*学史上,*学家为解决人们获取公共资源以满足自身需求——这一活动是在个体与群体关系中进行的——时产生的价值冲突,提出了“公”和“私”的道德范畴.从对这两个范畴的认识过程可知,古代*学家对公私概念进行的语义界说是完全不同的,在每个时代也对其中包含的不同问题有所侧重.

在先秦到两汉阶段,先是作为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公与私两种价值现象的认知,主张公与私要分明,不相混淆.《左传》哀公5年记载春秋时人说:“私仇不及公等义之经也.” 汉代的《淮南子·修务训》说:“私志不得入于公道.”“义”和“公道”就是社会正义,是道德所确立的公共标准.这一区分必然伴随着将个体从公共生活中区分出来,视作一种独立的和具相对性的道德存在;而公共生活也必有一种作为实体支撑的存在,即国家的存在.国家通过确立公共的道德标准,让人们对共有的公共资源进行选择,以满足个人欲求.国家对公共资源确立公共的选择标准,就是对公共资源赋予公共价值,而个人在选择公共资源的过程中也会随之产生出一定的价值立场.由此,人们从对公私现象的认知,过渡到以公私范畴为两种选择公共资源时的价值立场.

就公私两个范畴的现象与价值诠释,韩非、许慎从语义学上对它们进行了说明.《韩非子·五蠹篇》说:“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之谓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韩非看到了公私范畴从现实的共有的公共资源分配上说,公私之辨意谓公与私是相对立的,表达了人们在现实道德生活中对待生活资源享有上存在着的冲突.从名与实上区分,韩非明确指出了这一冲突的起因皆由于不同个人之间存在着欲求相异的事实.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中采用了韩非的界说.在界说“私”字的语义时说:“厶,奸袤也.韩非曰:‘苍颉作字,自营为厶’.”据日本学者沟口雄三的解释,私是自利或利己的行为.在界说“公”字的语义时说:“公,平分也.从八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公是公平、公义、公道的概念[1].这类解释表明,公私范畴是个人在处理生活资源时所持有的不同道德态度.私是个人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公共生活中的个人欲求,因之韩非所说的“自环”和“自营”都是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选择立场.后来人们所说的“自私”就是由解说而来的.与私相对、相背的公,就是平均分配共有的公共资源、公平地对待公共生活中的个人欲求.公就是在整体的共有资源分配结构中充分地考虑每一个人的权利.重要的一点是,韩非发现了国家确立的整体的共有资源分配结构是作为与个人欲求至上论者相对的一种“公”,他谓之“社稷之利”.韩非说:“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遣社稷之利.”(《韩非子·五蠹篇》)

在明晰了公共资源分配上的公义和私欲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之后,思想家们开始区分公义与私欲孰先孰后、孰主孰从的问题.早期思想家大多主张以公胜私.战国末的荀子明确提出:“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荀子·修身篇》)主张做人、为官要懂得将公共道德和私人欲求分开,并以公共要求克制私人欲求,将公共要求摆在首位,将个人的私欲摆在次要位置.荀子将从事公职并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称为“公士”,指出:“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事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荀子·不苟》)韩非主张道德立法者要明公和灭私.他说:“明君使人无私,以诈而贪者禁;力尽于事归利于上者,必闻,闻者必赏;污秽为私者,必知,知者必诛.” (《韩非子·难三篇》)他的这一主张和商軮的主张相近.《商君书·修权》说:“先王知自议誉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之,毁公者诛之.”他所说的明分,其实就是指的“社稷之利”.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共有的公共资源推高到“国家利益”,或者说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对公共资源的个体欲求.

此外,早期的公私之辨还由社会领域引入到政治领域,认为是君王与臣僚所必备的处理公与私问题的政治德行.古人分别从君王和臣僚两个政治主体的角度来解释“公”.对于君王而言,汉代学者刘向在《说苑·至公篇》中解释说:“《书经》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等此盖人君之公也.夫以公与天下,其德大矣.”汉王符《潜夫论·忠贵》说:“明王不敢以私爱,忠臣不敢以诬能.夫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偷天官以私己乎!”对于臣僚而言,公就是主持公道,忠于职事,不以权力谋取个人私欲的满足.《左传》成公9年记载范文子说:“无私,忠也.”又《左传》襄公5年载:“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汉刘向《说苑·至公篇》说:“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自己的)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等忠于事君,仁以利下.”将公私之辨引入政治领域,成为所有从政者处理公私利益必备的政治价值和基本操守,这是古代社会的一次重大的思想进步.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中国*学史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国*学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中外合办大学公私属性之辨
摘要:自创建伊始,中外合办大学就存在公、私属性模糊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政策层面、参与者的认识和研究现状中均有所体现。公、私属性的模糊,致使中外合办。

430亿美元!中资史上最大海外并购完成
随着中国化工集团对瑞士企业先正达(Syngenta)要约的第二次交割,中国化工拥有先正达股份达到94 7%,历经一年半时间,这项涉及金额430亿。

绿松石藏界新宠辨假路
近几年,国内收藏界又添新宠,绿松石逐渐受到追捧,收藏热持续升温,价值也不断攀升。但与此同时,绿松石原料逐步减少,加工成品率较低,造成原矿绿松石供。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