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家国论文范文写作 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家国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0

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本文是一篇关于家国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家国论文参考文献:

家国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家国情怀论文国家人文地理杂志国家一级刊物关于国家安全的论文

摘 要:中国人传统的家国情怀,以血缘为基础,从爱亲敬长推扩到忠于国民、报效祖国.传统的家国情怀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为哲学根据,以忠孝一体、经邦济世为主要内容,以天下太平为终极理想.在现实生活层面,又因为家与国的融合与疏离而呈现复杂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族入侵的危机,中国人在特殊文化生态中确立了现代国家理念,在国家认同方面则呈现出中国特色:以传统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文化-心理层面的归属感认同和以、法制为核心的现代国家认同并存,相互影响.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需要从传统家国情怀的变迁、国家认同的建构以及两者的相互影响来进行.

关键词:家国;家国情怀;祖国;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3-0017-006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家族范围内生活是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家国情怀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认同、维护、热爱共同体,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在思想建构层面,家国情怀建立在自然情感的基础上,从爱亲敬长到忠于人民、报效祖国,有力地促进了个人、家庭与社会、国家的良性互动,将天然血缘亲情上升为爱、敬天下一切人的*要求,“家”占据了重要位置,拟*化是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模式.在宗法意识尚未完全退去的当代中国社会,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国情怀依旧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强大的生命力,它与以、法制为基础的国家认同相交织,形成了与西方不同的国家认同.家国情怀一方面可以发挥国家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又需要现代国家认同理念的重构与更新,剔除其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容.

一、家国情怀:情感认同引导下的传统国家认同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为哲学根据,以忠孝一体、经邦济世为主要内容,以天下太平为终极理想.尽管在社会生活层面,对于不同的主体而言,家与国之间既有融合、一致的层面,也有疏离、冲突的一面,但家国情怀的核心是家与国相贯通,强调爱家向爱国的纵向提升.在中国文化的生态和脉络下,家国情怀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认同.这种情感认同,根植于对血缘和亲情的热爱和尊重,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人心的功能.

古人家国情怀的形成,与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存在密切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植根在农耕经济土壤中的宗法-政治社会,家与国分别代表了该社会宗法系统与政治系统.自从大禹把“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后,“家国同构”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与国在组织结构上的共通性:父为家之君,君为民之父,君父同伦与家国同构相辅相成.在三代,一般是诸侯称“国”,大夫称“家”,亦以“国家”为国之通称.《尚书·立政》称:“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礼记·中庸》又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亲亲与尊尊分别是宗法社会与政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并在其后的社会发展中演化为“忠孝一体”的“国家”价值观,经邦济世成为文化大传统的基本诉求.

在传统的家国同构格局下,家庭、家族与邦国的组织结构一致,个人、家庭、家族、邦国、天下,形成一个等级序列,每个个体与层级具有固定的角色和功能.《礼记·大学》中所倡扬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就是这种社会结构下的“大人之學”.就此而言,“天下—国—家—身”的格局最典型地体现在王者、君主身上,家国情怀最初、最直接的代表者是君主:君主由治家而及于治国,用治理家族的方式来管理国家.“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尚书·商书》)即是这种意识的集中表达,而“罪在朕躬”(《尚书·汤诰》)也就逻辑地成为君王行为的有力约束.基于这种文化基因,在国家统一的时代,君主逐渐成为朝廷、国的代表.忠君即爱国就是这种文化基因的产物.君主治身、治家、治国的根据,则在于“天命”.“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吕氏春秋·基义》)式的天人合一、天下一体则把个人、家庭与国家完全打通,并获得了终极依据:王者受天命而治理天下,教化万民.构成国的千千万万个民众之家,以父为最高管理者,孝为最核心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在家族结构与管理方式上效法帝王之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家国情怀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随着个体身份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要求.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一致是家国情怀中以情感认同引导国家认同的关键.

“孝”是内蕴于父母至亲之间的天然情感,“忠”则是比拟于孝的道德承诺.在孔子那里,孝是实践仁的一个方面:“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孝还是个人修身和家庭*的内容,是为人子弟者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通向仁的入手处.经过战国时期至汉代前中期的发展,“孝”被上升为“天下之大经”:“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从空间上讲,孝道树立起来就可以充塞天地,泽被四海;从时间上讲,孝又是穿行万世,朝夕不离的准则.孝不仅是个人的道德、社会的准则,亦是宇宙的原则.这典型地体现了孝的泛化,实质上是通过人心中最天然、最有力的道德情感来引发道德行为.真正的孝,必须包含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规范的结合,道德行为也必须由礼节制而趋于合理,这些都要在孝的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涵养才能真正实现.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情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并且使这种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达到内外一致,便是孝的极至.这种思路在宋儒思想中,以程伊川《明道先生行状》中提出的“知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最为精准.

“忠孝一体”作为中国宗法社会自然形成的观念,强调以最自然、最真挚的情感来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这种以家族为中心而逐层辐射开的社会*关系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无论是君王、士大夫,还是普通民众,都在忠与孝所笼罩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我认同,并展开道德实践,以追求充实、超越的生命感受,并通过和平、安定的日常生活行为来体验生命的完善与超越.浸润在传统生活方式下的个体,有意或无意地践行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使父母获得好的安养,是最基本的生活目标,使父母获得大的荣耀,则是更重要的行为动力. 这引导着人们去获得功名,“经邦济世”就成为文化精英的自觉追求.

结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家国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家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基于家国情怀视角的历史
不久前,有幸参加珠海市教研中心历史教研员刘洪生老师组织的中小学教师工作室“同课异构”活动,聆听了两节《鸦片战争》的观摩课,颇有感触。两堂课或运用。

让家国情怀在思辨中油然而生
【摘 要】在高三思想政治复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何让即将成人、即将进入社会的高三学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探究
摘 要:中学语文教师的主要职责不仅是“授业”,还包括“传道”,这里的“传道”是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家国情怀。

收藏抗战文物家国情怀
中外一律的逢十隆庆,使抗战胜利70周年之纪念,成为中国与海外华人扬眉吐气的盛大节日。盘点其中的林林总总可知,就纪念活动的布局与规模而言,扎堆成群。

论文大全